经济学家茅于轼日前撰文说:“交通堵塞,道路供不应求,是因为道路的使用是免费的,或价格等于零。这样便宜的供给,大家都会尽量使用,随便开车上路,道路焉能不堵。所以彻底解决道路拥堵的方法是用路收费。”
那么用路收费是解决拥堵的好办法吗?
假如你正准备把一辆小排量的轿车换成一辆大排量的SUV,你可能会考虑车价是多少,耗油是多少。不过因为你的车排量更大,排出更多二氧化碳,增加了温室效应,但你不必为此向南太平洋(601099,股吧)即将淹没的岛国寄去支票。
在经济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外部性,也称外部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人的福祗,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解决外部性是政府的职能之一。
现在我们回到解决拥堵的讨论上。按照茅于轼先生的思路,“谁用路谁付费,也是最公平的成本分担方法。在中国开车的人一般是高收入人群。现在的方法是全体纳税人为开车用路的人承担修路的成本,从公平的角度看是很不合理的。现在应该改为谁要用路、谁花钱买,和一般商品的买卖基本相同,谁也没意见。”
这的确是市场经济的思路。但是仍然有几个问题,一个是高昂的征收费用,因为实际情况会非常复杂,用路收费,会大大增加治堵成本。
其次,征收用路费的用意,就是达到一个市场均衡,用价格控制汽车的使用。这种思路,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燃油附加税,相当于不断提高油价,到你用不起为止。
最后,这个思路只是理想市场化的状态。道路拥堵收了钱全部使用到道路,自然是好事情,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在纳税人的税收使用不清晰的情况下,任何额外征收的税款都需要谨慎。
用价格让市场达到一个均衡是最简单的办法,但并非最有效的办法,比如让春运的车票涨五倍,车票自然供需平衡了,但这显然不是好办法。
收用路费是解决拥堵的一个思路,但如果要到实施层面,的确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如何更好地利用经济学工具,解决日常中的一些问题,这的确是一个负责任的经济学家需要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