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0辆隐性战车上路执法后,“法治通城”行动再出新招,150台配备高清行车记录仪的普通的士,受聘为民间“隐形战车”,每天向交警发送所拍摄的违章车辆信息。
当一个又一个城市上演“半夜鸡叫”式限牌时,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277万辆、每公里车辆密度达到440辆、高居全国之首、远超国际每公里270辆警戒线的深圳,却一再表态目前没有限牌计划,而是向管理要效率,要畅通,启动了“法治通城”行动。希望以法治的思维、法治的管理、法治的手段,通过依法严管、规范执法、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等措施综合施治,引导广大市民和驾驶员自觉遵章守法,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缓解恶化的交通形势和严峻的拥堵趋势。
确实,秩序是最大的效率,通过严格执法提升交通效率,改善城市拥堵,无疑比粗暴地限牌、限号、限行要靠谱许多。然而,向执法要效率的前提是,交通规则和交通组织体系及交通基础设施的设置是科学合理,否则只会越治越堵。
因此,治堵需先治基础设施缺陷。事实上,多数开车出行的人,都碰到过不合理的交通设计和标牌标识系统,很多市民常常是“被违章”,不压线就无路可走。最常见的就是道路画线不合理,像很多地铁占道施工的道路,路上标线或是不明确,或是多如牛毛,不知那条才是正确,或是按照实线无路可走等;再如一些地方的道路画线是没有考虑好交通流量,高峰时常常导致拥堵;再如某些道路公交车道与拐弯车道交会区设置不合理,某些公交站刚好设置在拐弯交会区等。
交通设施设计不合理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益田村。西出口是益田村最主要的车辆出入口,连接着小区内的一条单车道小路,而从小区出入口到新洲路与福强路口仅100多米的距离中间却设置了一个公交站,每天一到交通高峰期,公交车就与出入小区的车辆相互冲突,不是公交车靠不了站,就是私家车进不了村。在此情况下,公交车拍摄私家车占用公交车道,几乎是一拍一个准,可如果私家车不在此排队,不占道,又回不了家。显然,如果不完善此处的基础设施,再严格的执法,也难以要到通行效率。
说到底,无论用什么办法治堵,都是需要全社会付出代价,而让治堵要有成效,首先就必须要有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总不能说为了福强路的畅通,让每个回益田村的人先排上一个小时的队吧?所以,如何平衡道路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责任,这是治堵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说,在基础设施存在缺陷的前提下,政府只是一味严格执法,一味加强管理,只会出现一个结果—大家把违法当成一种机会成本,因为违章才是最经济的选择,被拍、被抓是小概率事件,遵章守法的成本远高于违法成本。因此,在史上最严执法季来临之前,管理部门是不是应该先完善道路的基础设施?先在全市大检查一遍哪些道路标牌、标识系统是不合理的?哪些交通信号设施设置是不科学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法治通城”行动取得更好的成效,或许首先应该是各部门先配合,把交通组织体系先做好,否则,一旦执法与基础设施不配套,只会让司机越开越糊涂,培养驾驶文明习惯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