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正在酝酿中心城区停车费涨价了,最高可能涨3倍。这是继摇号购车“治堵”后,地方政府亮出的又一招,而居民似乎并不买账。
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困惑。这些年,大城市出台的“治堵”方案不少,基本建立在限制或减少交通流量的理念上。即便是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城市停车费用,也是为了减少私人小汽车的出行量。结果车流虽然减了,但是人的流量没有减,居民出行不便,公众满意度不高。
“治堵”的减法究竟该怎么算?恐怕首先要分析巨大的交通流量是怎么产生的。交通量是移动人数与移动距离的乘积。巨大的交通流量,根本原因是城市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分离过远。上下班高峰城市交通尤为拥堵,这是在一个时段中,人在居住、就业地点间较长距离移动的必然结果,或称之为“通勤”量大。从这个角度看,“治堵”应当换一种思维,从改善城市交通流量结构着手,减少“通勤”量,或者缩短“通勤”距离,此为“疏”之关键。
与我国小汽车保有量相当的国外城市,拥堵现象要好于我国城市,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城市的居住消费形态相对较优。那些城市,租赁住房的家庭数量大多超过购置住房的家庭数量,租赁住房占住房总量的比高的达80%多。这样,城市家庭可以根据工作地的变动而选择较近的居住地。而我国的城市,购置住房的家庭要超过80%。住房位置的固定性,对应与工作地的变动性,决定了其不可减少的通勤量。卫星城、城市副中心建设,是理想化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方式,但如果没有通勤量的减少,卫星城、城市副中心都只会增加城市交通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