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公安机关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过程中,以民情为导向,按照民情需求来改进和部署勤务工作,同时广泛动员学校、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治堵,取得了缓解拥堵、改善治安、提升警队凝聚力战斗力的多重效果。
绍兴市是一座老城,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建筑密集、间距较窄,同时又是民营经济发达的浙中经济重镇,人口、车辆高度集中,城市交通拥堵比较突出。在面积仅8.3平方公里的绍兴主城区内,日常有近20万辆汽车通行,并以每天近百辆的速度在增加,此外在市区通行的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等非机动车有15万辆,近年来当地媒体、网站对于市民出行不便的抱怨多有反应。
“50年前绍兴发明的‘枫桥经验’,讲究的就是依靠群众、化解矛盾,今天交通治堵的中心仍然是做好与群众的互动工作。”绍兴市委常委、公安局长刘国富说,去年以来,绍兴市按照“打造全省城市交通秩序最好的城市之一”的目标,加强和改进公安机关勤务制度,“勤务跟着民情走”,通过提高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逐步疏通各个拥堵点。
一是以民情为导向,按照民情需求来部署民警勤务工作。改革初期,绍兴市公安局通过网上论坛、座谈会、代表委员广泛征集“交通治堵金点子”,就市民反映集中的交通容易堵塞时段、路段,有针对性地安排民警执勤工作方案。对市区10个重点路口,实行“一路口一勤务”,对每个路口每天不同时段所需要的管理力量进行科学核算、统筹安排,确保有足够管理力量又不浪费警力。
“以前每个民警每天的勤务安排是一班到底,或者分上午、下午两班,现在每天都要分为多个时段,每个人执勤三到五个时段不等。”绍兴市公安交警支队城区大队教导员金国良说,现在的“勤务表”,从早上7点开始,每一两个小时分为一时段,正常的到晚上9∶30,划分为六七个时段,碰上每周两个晚上查酒后驾车“零点行动”,则增加一个时段。每个时段会有不同类型的勤务内容设置,让民警工作起来心中有谱,又重点突出。
二是实行全警上路、全局上路工作机制,挖掘勤务潜力。绍兴市公安局党委全体成员、市局机关和市区三个分局全体民警,按7天一个循环到10个重点路口执勤,重点劝阻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交警支队领导负责包干5条主干道,每人承包一个路口,支队机关民警每天定时、定点上路,全支队叫响了“勤奋为民光荣、懒散懈怠可耻”的工作口号,形成了“赶、学、比、超”的良好工作氛围。
“全警上路以前是讲讲的,现在真正做到了,56岁以下的一个不落。”绍兴市公安局副局长潘和忠告诉记者,改进交通管理,领导上不上一线区别很大,上路执勤更有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市局局长刘国富通常每周有两个早上,7点到8点之间,亲自上路执勤顺带调研交通状况,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包括5次主持交通智能化项目评审,多次主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隔离栏建设、老小区停车场改造等工作。
三是开展警民互动,动员学校、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治堵。去年开始,在绍兴市公安局、市文明办、教育局工作倡议下,绍兴市2所大专院校,10家运输类企业如汽运集团、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和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了路口认领、文明交通劝导活动,一年下来参与人次不下10万。全市8所中小学校也组织学生参加了“礼让斑马线”等活动。
塔山小学是绍兴市城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学校,拥有3100名学生,原来每到上学、放学时段,校门口的延安路经常堵车严重。去年9月份开始,学校与东区交警大队合作推出“绿色出行”活动,提倡家长“拼车”接送学生。“有近600个家庭,近600辆车参与,至少减少了1/3的接送车辆。”副校长裘丽说,现在高峰期基本没有“堵死”这种现象了。
今年5月13日,浙江省公安厅组织暗访,对绍兴市区5条重点道路和8个路口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包括行人)的守法率进行实测,守法率分别达到了99.1%和93.7%,均超过省定要求。上半年绍兴市区共接交通类报警30599宗,同比下降了34%,同比事故次数下降了25%、死亡人数下降了28.6%。浙江省委常委、公安厅长刘力伟明确表示,绍兴的治堵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很多思路值得全省学习借鉴。
潘和忠说,公安治堵的成效也体现在改善治安、提升警队凝聚力战斗力方面。实行全警上路后,每天在路面执勤的警力大幅增加,今年1—6月,绍兴市主城区街面扒窃、偷窥、抢夺、抢劫类案件的发生率同比下降了32%。同时,执勤民警有违必纠、接警快处以及主动要求执勤的情况大幅增加,绍兴市公安局及时对民警执勤执法情况开展表彰嘉奖、正面引导,也大大鼓舞了士气。
绍兴市一些公安干警建议,交通治堵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方面,需要交通管理部门根据情况变化不断改进完善勤务模式,并将行之有效的勤务模式上升为制度化、常态化。另一方面,要增强社会公众道德约束的教育和引导,同时提请立法机关尽早修缮交通法律法规,抬高行人违章成本,只有不断提升公众对法律的敬畏感,交通秩序才会真正好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