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跳江南style的机器人,会“动脑”的移动植物墙,首次亮相的4G手机……“以荟萃智慧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宁波)智慧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日前在宁波落幕。短短三天时间,300多家中外参展企业展示了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智慧应用。而作为展会举办地的宁波,在分享这场智慧盛宴的同时,更看中的是借展会来为自己打造建设智慧城市的交流平台,意在通过相关产业智慧化的“转身”,为自身谋求新的发展方向。
宁波是国内最早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并启动实施的城市之一。三年来,宁波依托发达的临港产业、制造业基地和外向型经济等优势,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12年,宁波有25家企业入选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先进控制技术在骨干企业中的应用普及率达到80%,软件产业连续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率,全市电子产品制造业经济总量在浙江省十一个省辖市中继续保持首位,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627余亿元。
之所以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很大程度上与宁波目前所遇到的发展瓶颈有关。金融危机后,宁波以粗放型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巨大。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城市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更需要用智慧的技术推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而事实上,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宁波从中受益匪浅。城市信息网络设施日趋完善;社会信息库建设快速推进;智慧物流、智慧健康、智慧港口、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一批智慧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大应用体系正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推广;借助“智博会”这个平台,相继引进了60多个、总投资近200亿元的智慧产业项目;IBM、中兴、东软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顺利落户;中科院、中电科技、中兴等一批重点研究院在此集聚。
按照规划,今后几年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将更注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宁波提出以“两化”融合为重点,扩大招商引资,促进智慧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产品设计数字化、产品制造自动化、生产装备智能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不断提高全市骨干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带动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加快打造集贸易、物流、金融和口岸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同时,重点推进杭州湾新区一批重大项目,以及宁波国家高新区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能家电控制器生产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合作,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合作项目和企业,加快智慧产业的发展。
谋求运用“智慧”杠杆,积极抢占新的先发优势。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宁波解决经济转型升级、城市管理服务创新、民生改善等难点问题的突破口之一。
但智慧城市毕竟还是个新兴事物,尚处于探索中,至今没有成熟经验和成功模式。而对宁波来说,要想利用好这个新引擎,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比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尤其是“三网”融合的基础弱、推进难度大;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还未形成,基础数据库开发及应用效果还不明显;信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相对较弱;IT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比较紧缺;建设过程还需要大力宣传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等等。这些来自自身的“短板”,还有待加快解决。
此外,目前国内智慧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许多先进城市都已先行在智慧城市相关的重点领域着力探索推进。如上海发展物联网产业,杭州发展互联网产业,无锡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传感网基地,嘉兴发展无线城市,南京、昆山等地已与IBM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些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因此,如何能让宁波在这些城市中脱颖而出,把握新一轮区域合作和竞争的主动权,有效利用全球智慧城市的资源和市场,也将是今后宁波在推进智慧城市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