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青春文学拯救“中国式阅读”

2011年08月11日 09:01 新京报

  韩松落/文

  这个国家的文学阅读,或者说阅读,主要依靠青少年。这个国家的“文学帝国”,其实就是“青春文学帝国”。我对他们怀有期望,他们现在读郭敬明、沧月,将来才会读波德里亚、哈耶克。

  近日,郭敬明接受媒体采访,自称是“中国内地最有钱的作家”,虽然小心地加上了“差不多是”,但在以写作为主要收入的作家里,他可能真的是。每年的作家富豪排行榜占据前几位的,都是和郭敬明一样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的作家,比如杨红樱、郑渊洁、饶雪漫,以及郭妮、沧月、明晓溪。这个国家的文学阅读,或者说阅读,主要依靠青少年。这个国家的“文学帝国”,其实就是“青春文学帝国”。

  关于这点,数字更有说服力。2009年,“世界读书日”前一天,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是,我国0至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2.45%,这是从2007年开始连续几年回升后的结果,这其中,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1.4%,远超成年人(49.3%)。这个数字背后,还有更惊人的数字作为背景,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均年阅读图书4.72本,远远低于欧美日韩。

  中国人不读书,成年人尤其不肯读书;读书的多半是距离书本还比较近的青少年。这是一种“中国式阅读”。从前,可以把不读书推给书价贵,高速通胀几年后,这个理由渐渐没人好意思再提。沪上著名藏书家也曾调侃,按照目前房价,一本书籍的存放成本,倒是远远高于书价。

  书价不是阻止阅读的原因,阅读习惯才是,而这习惯也像贵族,得三代才能造成。美国人为什么爱读书?《娱乐至死》里有对美国人阅读习惯的描述,第一代移民带到新大陆的,就是对书和报刊的喜爱。大局初定,出版业就迅速发展,好作家迅速致富。

  中国人曾经是有阅读习惯的。早几百年,还会有钱芸这样的女人,为了读书,嫁入拥有天一阁的宁波范家,最终因为女人不能登楼读书郁郁而终,但这几十年,中国人在经过几轮思想上的化疗之后,已将与传统、伦理、习俗、心理、荣耻观有关的旧日细胞全部杀死。某些时期,读书已经成了一种笑话。大家像是电影《失魂都市》中的那些居民,被人剔除了关于火种、关于书的记忆,完全遗忘了当初盗火是何等艰难。钱芸若活在今日,大概只会报名参加富豪选妻骡马市,由风水先生掰着下巴看牙齿。

  也有新细胞逐渐再生,再生的都是年轻人,我对他们怀有期望,他们现在读郭敬明、沧月,将来才会读波德里亚、哈耶克。而在阅读的贵族成型之前,我们暂时还得忍受化疗之后、核爆之后的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