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宁海第一医院急诊室收治了一名开放性颅脑伤病人。病人一度生命垂危,经手术救治了下来。然而一个多星期过去了,由于病人是外地来打工的,住院期间没有亲人照顾,也没交过一分费用。
昨天,记者采访得知,碰到类似被遗弃的病人,一直都是医院头疼的事情。
绿色通道助病人渡过第一关
“刚送进来时全身是血,生命垂危。”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李燕芬回忆说,当时交警一起送来了两名伤员,另一个伤势较轻,说是骑摩托车时自己摔伤的。本着救人第一的原则,在病人方面没有缴纳费用的情况下,医院先为这名伤重病人开通了绿色通道,全力抢救。
“手术很成功,现在病人的第一关算是过了,但是后期抗感染等治疗也是相当重要的。”李燕芬表示,病人被人遗弃后,医院还是每天坚持给他用药。从7月21日至今,医院已经为其垫付了2万多元的医疗费。
前几天,考虑到病人无人照顾,医院把病人从病房移到了护士值班点附近的过道上,以方便护士及时照顾,也方便更多爱心市民帮忙照看。
爱心市民纷纷伸援手
张应仙是云南耿马县人,3年前嫁到宁海,丈夫就住在隔壁病房。听说男子也是云南人,她一直义务帮忙照顾,还用云南当地方言与病人进行了简单交流。据她了解,病人是哈尼族人,在强蛟镇一砖瓦厂打工,学摩托车时遇到下坡没有刹车摔倒,一起受伤的是他同事。
“同事和工厂老板,就这样撒手不管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张应仙告诉记者,病人受伤第二天,还有一名当地人来照顾他,工厂也来了4个人,听说其中一个是老板,后来就没人管了。
还有众多好心人帮忙照顾这名伤重的小伙子:在当地做保姆的俞阿姨67岁了,每天帮着病人翻身倒尿盆;一位名叫童荣辉的市民,送来了换洗的裤子;有人不时送来八宝粥、西瓜和香蕉,并喂小伙子吃稀饭。
连日来,经当地网友“将心比心”的努力,得知男子真名叫黄阿赶,是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并帮他从砖瓦厂老板那里要来了500元钱。
院方希望能建立长效机制
宁海第一医院办公室工作人员无奈地告诉记者,医院每年都会收治类似被遗弃的病人。通常这些病人无真实姓名,无亲朋看护,更无钱支付医药费。“每年医院坏账大概有100万元吧。”
工作人员表示,按照规定,医院目前开通有绿色通道,要求碰到特殊情况,要先救人治病再收医药费。由此产生的坏账,也逐渐引起政府的重视,并有一部分的补贴,但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院方希望能建立长效机制,如设立专门的困难救助基金等。
为此,记者联系上了宁波市卫生局。规划财务处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也经常在呼吁,并于2007年出台了宁波市医疗急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但相应政府补助市级医院能做到基本到位,下面县(市)、区还很难做到。”
学者观点
建立多层次医疗救助体系
宁波市委党校副教授巢小丽认为,被遗弃病患,大多为重症患者和老年人。病患可怜凄惨,院方则处境尴尬。于病患而言,虽有诸多社会热心人士施以援手,但难以彻底根治这一难题;而病患家属之所以遗弃自己的至亲之人,多数是因经济困顿而作出的无奈之举。
谁来关怀被遗弃的病人?她认为应该由政府牵头,尽快建立这一特殊病患人群的专项资金救助项目,院方亦可同时成立相同内容的救助项目。“政府+医院”救助模式同时发挥作用,可从根本上解决病患的现实难题,客观上也契合政府“为人民服务”和医院“救死扶伤”的公众形象和社会期待。当然在这个项目的后续推进中,还可以考虑将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和民间慈善组织引入进来,形成“政府+医院+企业+慈善组织”的多层次救助体系。
记者手记
有没有长效机制加以解决?
从宁海采访回来,我的内心一直觉得很沉重。本来,我是去采访医院和爱心市民如何帮助病人的,应该是件很温馨的事。但当我了解到病人原来是有同事和老板的、是被遗弃在医院的,而医院又对此有些无奈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没有好的长效解决机制?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该病人被遗弃的真正原因。对于同事和老板把病人弃之不管的行为,我们最多也只能做道德上的谴责。但正如宁波市委党校副教授巢小丽所说,被遗弃病患大多为重症患者和老年人,遗弃他们的人或许也有着许多无奈,并承受良心的拷问和煎熬。
碰到类似情况,我们不能光要求医院每次都主动来献爱心,也不能每次寄希望于热心市民来施以援手。更需要的是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起长效机制和专项基金,对类似的病人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如能进一步引入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民间慈善组织和个人,大家共献爱心,给病人以帮助,当然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