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别让方言成为下一个遗憾

2011年07月29日 08:41 红网

  万宇/文

  笔者家乡是湖北宜昌,长江边的一座城市,位于武汉和重庆之间,方言兼具武汉方言和重庆方言的特色,最近放暑假回家,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普通话交流,尤其是学生,几乎不说方言。这一方面让人看到多年来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可喜成绩,另一方面不得不让人担心方言的未来。

  近年来,在申遗的带动下,文化遗产的工作在各地积极开展,可是对方言的保护却非常不积极。为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人更方便地交流,政府、学校等不遗余力地普及普通话,另外,方言的保护不会给地方政府带来任何收益。于是地方政府放任方言流失,与许多少数民族语言的命运一样,方言也面临着消亡的命运。在家长、学校有不遗余力的推动下,在随处可见的“请讲普通话”的提示下,很多地方说方言的孩子越来越少,听到方言的地方越来越少,在大学里,甚至遇到过很多不会说方言的同学,对方言如此不利的保护,实在令人遗憾。

  中国国际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越来越趋同,杭州、武汉、西安、成都等各有历史特色的城市也越来越像,就连许多中小城市也争先恐后地要建国际化大都市,什么是国际化大都市,在很多领导眼里,国际和大的内涵就是可观的GDP、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各个城市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就连各地的风俗习惯也越来越趋同。如果连方言都没有了,以后大江南北所不同的,也就只剩下气候了。随着气候的异常,现在南北的气候差异都越来越小,都是冬天越来越冷,夏天越来越热,这样下去,天南海北将会一个样,一眼望去都是高楼,满耳听见的都是普通话。

  回想广州的“粤语节目保卫战”,以及前段时间微博上火热的方言微博体,可以看出方言在很多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方言不仅仅只是一种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她更是一种文化,她承载着一个地域的特色,武汉话里可以看见武汉人热辣火爆的性格,山东话里带着几分山东人的豪爽与率性,听见苏州话仿佛就看见了江南的小桥流水,看见了抱着琵琶演奏评弹的女子。

  福建的土楼是遗产,西递、宏村的皖南古村落是遗产,广东的开平碉楼是遗产,这些建筑或诉说着一段历史,或体现了当地特色,它们得到了保护。方言不正如这些古建筑一样吗,她不仅是一地文化、历史的集中体现,她更是一地居民最好的身份证,是他们对家乡感情的寄托,方言也应得到保护。如果放任方言流失,那么方言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个历史遗憾,我们已经有太多遗憾了,不要等无处寻觅方言的踪影那一天,才为方言的消失扼腕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