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社论
本质上,动车追尾事故的反思并非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发生于7月23日晚浙江温州境内的动车追尾事故,到目前为止已经造成至少35人死、211人伤的惨剧。事故发生之后,仅就抢救人员、抢修铁路等方面,目前政府在启动应急预案之后,凭借它强大的动员能力足以应付。此外,官方也迅速成立了事故原因调查组,并以就地免职上海铁路局三位领导的方式先行向公众作出了交待。
不过,此次动车追尾事故的处理,除了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抢救伤员,尽早开通铁路之外,与之并行不悖的还在于及时应对混杂着焦虑和疑惑情绪的公众。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所有人都开始介入事故本身,这也意味着政府必须向所有关注此事的人做出交待。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开通微博账号等形式及时发布消息,澄清事故发生原因,公布事故处理进展,这样既可以为事故的直接相关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帮助,也可以更好地消除公众的猜忌、疑虑和担忧。但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在应对民众方面显然还是太过迟滞。
在最受人瞩目的事故发生原因上,目前铁道部或者官方媒体给出的结论主要是指当晚雷电击中D3115次列车之后,该车通信系统随即失灵,导致无法发出列车状况的信息,从而引发了调度上的失控。这样的答案尽管未必是最终的调查结论,但在几十条消失的生命面前,我们不禁会追问:为何雷电击中就会导致停电,且通信系统一失灵,就一定会发生追尾事故吗?一般来说,每两列动车之间有7000-8000米的“闭塞分区”,后面的车为何没有收到前方列车停车的信号?此外,号称高精科技的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动车控制系统为何如此不堪一击?种种疑问徘徊在每个关注者的心中,也叩问着铁道部这扇紧闭的大门。即使是在昨日深夜的新闻发布会上,王勇平的回答依然没有新的解释,让人不解。
再者,事故发生之后,有人指出有七八辆挖土机在坠落的几节动车车厢旁挖了几个大坑,对车厢进行破拆和碾轧,然后将其推入坑中进行现场掩埋。面对这一指责,尽管中铁三局回应挖坑并不是为了掩埋拆卸车厢,而是在为接下来进行的吊卸做准备。而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针对记者提问车体为何被掩埋时回答:事故现场有池塘,车头埋在里面是为了尽快填满池塘(据新华网浙江频道报道)。如果连现场都没有得到基本的保护,那么怎么可能得出确切的调查结论。进一步推论,全力抢修道路固然重要,但必须要付出破坏现场的代价吗?对于这类普遍的存疑,铁道部门也必须及时给出令人信服的回应。
灾难实在可怕,动车与高铁筑就的“高速时代”,引发的灾难则更为可怕。也正因如此,除了哀悼逝去的生命,我们更当做的就该是做出深刻的反省。在此,公民的自我教育自然亟须加强,但更重要的反思责任则必须由铁路部门担当。作为集中了几乎全部资源的铁路部门,从规划到修建再到运行,每一个环节无法看到公众参与、监督的影子。而如今,惨剧已经发生,“风险”的大部分都真实地抛给了公众。更让人遗憾的是,此次铁路部门或回应不及时,或将回应仅仅纳入技术范畴,这就意味着铁路部门依然继续着自说自话的路径,用技术的屏障阻挡着公民的介入。
然而,这样的“独角戏”应该废止了。在信息时代,人们基于爱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之下构筑成一个伟大的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就是此刻关注事故人们的真实写照,人们借助短信、微博等各种工具传递着救援信息、寻人启事,编织了一张可以传递信息、鼓舞信心、宣扬真爱等情感的虚拟网络,形成的是一个巨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政府部门必须转换思维,主动介入,以开放的姿态与公民进行互动,否则,这一场域便容易成为谣言的乐土。也正是基于此,我们呼吁:信息时代,请直面公众;生命面前,请直面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