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张尚武,成败皆因单线条人生

2011年07月23日 08:27 人民网

  薛原/文

  拜微博的连锁反应所赐,张尚武“红”了。其程度,远超他10年前夺得大运会金牌时的风光。只是,以卖艺乞讨的方式走红,非心所愿。眼下唯一可称“幸运”的是,他毕竟以这种生存方式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人生,有可能就此出现转机。

  追溯张尚武近10年来的人生轨迹,可以用一个“退”字来概括。因为受伤,从国家队退回省队;运动生涯进入下坡路,继而从省队退役;因为没有一技之长铤而走险,沦为阶下囚,退出正常人的生活;出狱后依旧四顾茫然,无路可退,卖艺乞讨,已在命运的底层。“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一旦褪去冠军的光环,为何滑坠至此。由偷至乞,张尚武虽是个案,但他身上折射出我国运动员在人生角色转换时面临的困境,不可否认其中的共性。

  三百六十行,体育是碗青春饭。这样的特殊性,既可以少年成名,春风得意,也决定了功成身退,二次转型是人生的必然选择——事实上,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还意味着“功不成身也退”。极而言之,“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能看到攀上金字塔顶端的荣耀,却往往忽视攀登过程中不停的掉队者。这是竞技体育必须承认的残酷性。

  对于体育系统来说,培养冠军是显性的成绩,安置退役运动员是隐性的任务。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曾有数据显示,中国运动员拿到的世界冠军已有2300多个(张尚武的大运金牌也应在列),这自然是了不起的成就。同时,体育系统每年有3000多运动员退役,这又是不得不背的“包袱”。在现行体育体制下,这个包袱越背越重,越背越吃力。从才力、邹春兰、艾冬梅到张尚武,不断爆出的个案,只是不断的印证而已。

  为什么退役运动员会成为“包袱”,转型如此艰难。竞技体育以出产金牌为目标,这本无可厚非。但我国竞技体育早期专业化的形式,固然使金牌生产线更为高效,同时,却使得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缺失必要的综合素质培养。这样的培养,并非一定要在所从事的体育行当之外有其他一技之长,而是具备起码的知识积累与人生观念,不致与常规教育脱节。张尚武的学历只有初中水平,即使去当个健身教练也难以合格。金牌于他而言,又能换来什么呢。

  “拿起笔来,写不出几个大字”,这不是运动员群体的个别现象。从小在封闭的系统内训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走金牌路”。一旦离开体制,面对纷繁的世界,“除了练体操,什么都不会。人生观、价值观也朦胧。”这是张尚武的感受,听来并非虚言。

  现在的张尚武,在密集的媒体曝光中,已有质疑传出。比如他对个人经历的描述,他“成名”后的态度,甚至是否存在背后“推手”等。其实,换个角度想,张尚武虽是悲情人物,他自身性格的问题,自然与从小的封闭训练和这些年的坎坷人生密不可分。现在的张尚武,言行更像一个底层小人物,无奈、现实、带点狡黠,退无可退之际,凭本事卖艺,倒成了最后的坦然。

  成也是这本事,败也是这本事。张尚武单线条的人生,烙印着单线条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