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对外合作栏目 > 宁波会展 > 专家视觉 正文
第十八届全国版画展:反思与自省
中国宁波网 2008-01-21 15:41:48

  “全国版画展”自1954年第一届在北京开幕以来,至今已举办18届。

  就整体而言,第十八届版画展可用16个字概括:稳中有降、作品较平、优劣悬殊、缺少精品。中国版画自上世纪90年代转型后即进入了平稳发展期,两年一届的“全国版画展”既无明显的突破与超越,也非停滞不前,一批中年画家走向成熟,不断有年轻作者崭露头角。但近几年、尤其是本届版画展,则给人以稳中有降之感,其中一些现象令人担忧。

  问题之一是手法因袭,面貌雷同,这主要体现在有些院校的师生作品中。一些学生的作品不光沿用老师的技法,在造型、色彩、图式等方面均向老师靠拢,这既反映出版画教学的失误,也可看出作者对创作理解的肤浅。全国版画展应是最富创造性和权威性的展览,鼓励创新、反对模仿应该成为一面旗帜,否则陈陈相因,如何谈得上体现版画创作的最新进展与最高水平。

  问题之二是照片翻刻,过于雕琢。借用摄影手段收集创作素材本无可厚非,但是对着照片精刻细排,缺少艺术提炼加工,这是对创作的曲解;沉迷于表面的细节真实,而忽视对象的精神品质或主体情感的传达,则会在自然主义的摹刻中远离艺术的真谛。这里不是对具象写实手法的指责,古元的《刘志丹与赤卫军》、李焕民的《藏族女孩》等写实版画已成为版画史上的经典,其关键是运用版画语言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及精神世界的揭示,而不光是精湛刻印技术的展示。中国版画自90年代由重生活描述转入重本体建设后,精纯技艺成为画家们的共同追求,从而使版画由粗糙趋向精良,但由此带来的工匠化倾向,使一些作品精神贫弱,缺少文化品位。

  问题之三是重复自我,样式僵化。这在一些成熟画家的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应该说,这些画家寻觅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样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这在风格显露之初体现出新锐的创意与出色的才华,甚至在中国版画的水准提升与纵向推进过程中都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若无自我更新的自主意识,相同或相似符号、语素,甚至图式的不断重复,便会将自己的创作模式化。这是才华枯竭的表达还是方法论上的问题?我想主要是后者。作为一个画家必须有自省意识,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如此才能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实现突破和超越。

  以上是就创作自身而言,就版画家队伍来说,精力转移、投入不足也是造成近年版画停滞、精品匮乏的原因所在。当然,作品优劣悬殊也不能把责任都推给作者,一个展览的质量既取决于送件的质量,又取决于评委的选择。客观地讲,本届展览的评选规则相当严格,中国美协把在各画展评选中总结、完善的一套评选办法用于全国版画展。评委们在评选前的预备会上认真讨论,在淡化照顾因素,坚持质量标准与公平公正原则上已达成共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某些选择上的失误,仔细想来,有多方面原因,定位模糊则是根本原因。因为定位不清晰,评委对标准的理解与把握就很难一致。认为全国版画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群众性的展览,为此从工作的角度出发,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着眼,对版画薄弱地区、对版画群体的组织领导者等适当倾斜,确实起到了一些拉动当地版画的作用,但仔细想来,因每届入选作品数量的固定,一般性作品入选,不仅降低了展览质量,而且会伤害一批质量较好的落选作品作者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放低要求或许会使其继续出作品却难以出好作品。

  那么标准何以统一?关键在于明确展览的定位。我们以为:全国版画展的定位应该与全国美展的版画展有所区别。后者作为由文化部与中国美协举办的政府展览,在坚持高水准的同时,似应考虑到其综合性、包容性,乃至群众性;而前者作为行业的最高展览则应明确定位在学术性、原创性上。所谓学术性,就是要求作品的精神品格与文化含量,鼓励探索与学术推进;所谓原创性就是要有新意、创意,反对模仿、因袭,这是对作品的基本要求。这样,两个展览各有分工,相互促进,必将有利于版画创作不断向前稳步前进。(广 军 齐凤阁)

  稿源 人民日报 编辑: 祝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