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对外合作栏目 > 宁波会展 > 会展新闻 > 国内新闻 正文
传承乞巧民俗文化 西和将举办“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
中国宁波网 2007-08-06 14:58:43

  人民网甘肃视窗 为向外界展示甘肃西和县独特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和神奇秀丽的自然景观,进一步将西和文化、旅游品牌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将于8月18日—8月22日举办“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届时将举办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乞巧文化民俗展、仇池山歌比赛、乞巧活动表演、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乞巧文化论坛等10余项活动。目前,活动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北端,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仇池国的故土。魏晋南北朝时期,杨氏氐族在这里建立仇池国政权,持续300多年,盛极一时。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使西和县积累了一大批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乞巧、山歌、春倌、耍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动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传承多年,久盛不衰。

  去年以来,西和县委、县政府紧紧依托项目建设、工业生产、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等突出自身特色,发展相关产业,千方百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速度、上档次、上水平。2007年上半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8107万元。县域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跻身全市经济强县行列。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西和县委、县政府大力挖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让以乞巧文化为代表的一批古老民俗焕发出美丽动人的光彩。乞巧民俗、仇池山歌、影子腔、西和秧歌、羊皮扇鼓舞等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得到科学的发掘和保护。提出了“打文化牌,走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相结合的旅游开发路子,全力打造陇上文化名城”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组织有关人员系统挖掘,搜集整理文字、实物等乞巧民俗资料,对乞巧这一独特民俗文化进行重点推介,积极申报“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专家组成的联合评审组实地考察论证后认为,西和的“乞巧节”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并成功申报为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老的羊皮扇鼓舞也代表甘肃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大联欢节目,与全国电视观众见面,极大地提高了西和的人气和全县上下的士气,使千年的民俗文化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为古老的西和大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07年3月4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牌扁正式授予西和县人民政府。成为继岷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之后,甘肃省第3个被命名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西和县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对提升西和的对外知名度,进一步抢救、保护和宏扬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西和县的“乞巧”活动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也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据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所著《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中说:“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的。因系氏族的始祖,又有神话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故成为星名(织女星)。”又说:“先秦之时,称银河为‘汉’、‘云汉’、‘天汉’乃源于秦人关于织女的传说。”据此该文又说:“我以为西、礼两县(仇池地区)隆重的乞巧风俗是秦文化的遗留。”又据乾隆三十九年的《西和县志·岁时纪》中说:“七月七日,夕,人家室女陈瓜果,拜献织女星以乞巧。”民国三十六年的《重修西和县志·民族卷》中说:“七月七日,儿女设香案陈瓜果,拜织女星以祈(乞)巧,是夕于灯下折豆芽置水碗中,察影以卜巧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乞巧风俗在西和县得以源远流长、久传不衰。

  优秀的民间文化大多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来传承的,通过民俗活动来体现广大民众的意识、情感和精神,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希望,表达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西和人的传统习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灵称作“娘娘”,如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等。据载,天上织女“年年机杼”,善织“云锦天衣”,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巧娘娘”。姑娘们怀着对巧娘娘虔诚的心情,抱着美好的期盼,届时请她下凡来,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乞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故当地称其为“乞巧节”。因参加乞巧的多为未出嫁的姑娘,历代文人又称“女儿节”、“女节”。乞巧活动准备工作是选址、联络、筹资、练歌、备装、生巧芽、请巧、造巧等项。乞巧活动由手襻靽搭桥、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针线卜巧、巧饭会餐、照瓣卜巧、送巧等活动组成。其间,年轻女子们通过一系列歌舞表演和祈祷方式向织女牗当地称为巧娘娘牘诉说自己的美好愿望。如今,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在唱巧过程中,加进了许多现代歌舞。使唱巧少了些祈神性质,多了些表演内容。唱巧动作程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和舞美化。相互拜巧过程,则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才艺,为邻村、邻街的姑娘搭建了互相交谊的平台,为未婚青年寻找配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秉承悠久的人文传统,依托优越的自然禀赋,举办“中国乞巧文化艺术节”,不仅标志着西和县文化事业发展及将要翻开了新的一页,将会使他们赢得一张走出甘肃、走进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片”和通行证。(王旭峰)

  稿源 人民网甘肃视窗 编辑: 季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