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对外合作栏目 > 宁波会展 > 会展新闻 > 国内新闻 正文
“身体·媒体国际互动艺术展”上海开幕
中国宁波网 2007-07-20 15:22:05

  以往,我们总是借助照明来欣赏作品,而日前于上海城市雕塑中心开幕的“身体·媒体国际互动艺术展”上,来自中、法、美、荷等11个国家的12位艺术家的作品却非比寻常——它们本身就会发光。当观众戴上荧光标志进入展厅,迎来的是一个几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世界,然而这片黑暗却带给大家不同寻常的视觉体验。

  来自阿根廷的米盖拉·罗斯切尔德带来的《眼泪杀手》是本次展览上唯一不用电源、不会发光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连环杀手米盖拉·罗斯切尔德的故事。在展区内,回字形地摆放了73本由单帧图片构成的“电影书”,巴掌大小的书由40张黑白照片组成——当观众快速翻看时,照片变成了连动的影像。现场,排起了长队,大家边翻动小书,边观看自己“放映”的“电影”。

  曾与上海双年展失之交臂的荷兰艺术家戴欧·杨森的作品《行走的动物》此次也现身展览。这个仅仅靠PVC管组成的巨型怪物,在风力或者人力的推动下,可以有节奏地行走;日本艺术家的作品《旅途》让一行行文字在你的指尖清晰地滑过;当你将手指滑过白纸,一串文字随之出现,这是朱里安·迈尔特设的《指纹》,其实他只是在手指下方安装了仪器;走在地上,杜震君作品《清洁》中的匍匐者将追随你的脚步,用扫帚、抹布等为你擦洗……

  《失重》就像个超大型的游戏。六架可摇晃的控制台各设一边,中间是绿色投影组成的网格,上面是一些代表星体的粒子在游动着。观众在控制台上不停地摇晃带动网格形成波动,阻击粒子,一旦停止摇晃,就可能受到粒子的袭击,控制台将剧烈颤动。

  此次展览由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共同主办,艺术家龚彦以及法国策展人里查德·卡斯特里策划。

  不过,在看到展览优势的同时,不少艺术家也对新媒体艺术表示了担忧。有关人士指出:“新媒体艺术创作不在于宣传科技的力量,而是应该找到新的美学观点。否则,技术至上的倾向将导致艺术属性的流失和思想上的弱化。”然而,很多参展艺术家则认为艺术家负责提供创意和关怀,工程师在技术上实现作品,并不存在艺术被挤压的现象,而且世界如此广大深奥,艺术家也未必一定要在创作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作为策展人,龚彦表示,新媒体互动展览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而是通过作品互动,使人与人之间能有更多的理解与交流。

  稿源 深圳特区报 编辑: 季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