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至16日,以“聚首上海———关注中国,与中国合作”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来自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代表出席了本届论坛,就会展方面的多项议题展开研讨。论坛上发布的《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6)》引起了中外来宾以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1月15日,在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6)》。报告系统回顾和全面分析了2006年度中国展览业在政策监管、对外开放、区域发展、市场特征等方面的发展态势和基本特征。报告认为,会展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中西部地区成为展馆建设新热点、跨国公司加强与国内强势会展资源合作等,是过去一年里中国会展业发展中引人瞩目的新态势。
七大趋势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在发布《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6)》时表示,以2006年中国展览业中发生的标志性重要事件为线索,中国展览业的宏观发展态势呈现七大特点。
首先,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热点,行业规范不断完善。2006年中央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扶持、促进和规范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其中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工作成为年内会展业立法的热点。
其次,国内的展会场馆建设发生了结构性转移,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新热点。根据报告,2006年,东部发达地区的会展场馆建设明显降温,不少地区只是在延续以前的“二期工程”,新增项目减少。但中西部地区的场馆建设骤然升温,西安与武汉两城市的新场馆建设引人注目。
该份报告还显示,与国内强势会展资源企业合作成为跨国公司开拓中国业务的新途径。2006年,中国展览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化,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会展巨头不仅延续了以往在中国设立子公司、合资公司以及代表处等传统做法,而且从2006年以来发生的国际合作事件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进军中国市场的重点转向了与拥有优势会展资源的国内会展企业合作。
另外,整个2006年中国展览业还呈现下列几个特点:区域合作蔚然成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业界活动数量多、层次高,从国内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扩散;教育培训发展迅猛,专业人才资格认证培训成为新热点;行业组织稳步发展,新组织以从事研究、教育和培训为主。
潜力巨大
除从宏观角度对2006年中国展览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回顾和评析外,报告还从微观市场运行角度,披露了中国展览业发展的一些新特点。根据对京、沪、穗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展览市场的调查,报告从展会总体数量、展会行业集中度、参展人员素质、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满意度、参展企业构成、展会观众来源等几个方面,总结了2006中国会展市场的运行特征。
王锦珍副会长向记者介绍说,我国会展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2002年举行了2000个左右会展;2005年全国范围内就办了将近3000个会展;到了2006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800个,会展业直接收入超过140亿元人民币。但是,这一数字在整个国际会展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依然非常小,不过,由于会展业的投入与产出社会效益之比通常为1:9,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这个行业在国内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一旦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不但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更能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王锦珍预测,在2007年宏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下,中国展览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机遇与挑战并存。(张文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