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至29日,首府乌鲁木齐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氛围里。这不是普通的节日,而是新疆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最集中最全面的一次荟萃和展示。即便很多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群众,也是第一次饱览种类如此众多、色彩如此斑斓的优秀民间艺术节目,许多人直呼:“真过瘾!”
作为新疆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汇演节目一开场,随着唢呐长鸣,鼓声“咚咚”,民间老艺人撼人心肺的嘶吼,以及翩翩起舞的“麦西来甫”,舞台下的观众旋即被带入了一个新奇、绚丽、激情四溢的场景里。节目一个接着一个,维吾尔族《吐鲁番木卡姆》、塔塔尔族《撒班托依》、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柯尔克孜族《玛纳斯》……一个多小时的节目,每每给人们新的感受,新的体味。
“雄鹰叼走了兔子/它的窝仍在山脚下/远去的你啊/除了你没有别人”;“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民间曲艺中的典型代表……”在舞台一侧的大屏幕上,随着演出的进行,不仅有汉、英文歌词,而且有关于各类民间文化遗产的介绍。值得欣慰的是,节目主持人一改以往惯例,由自治区文化厅和新疆艺术研究所的专家担当,为热烈上演的民间文艺节目增添了十分专业的讲解,增强了节目的知识性和普及性。每一台演出,都成了广大观众了解民间文化遗产的地域及历史背景,进而成了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活教材。
记者在人民广场、南湖广场、人民剧场看到,三个特色鲜明的露天舞台不断吸引来大量的观众。全疆14个地州40多个县市的320位民间艺人,分成ABC三个组,轮流在三个露天舞台演出。台下观众时时爆发出的掌声和欢呼声,极大地调动起舞台上民间艺人的表演热情,终场的麦西来甫更使民间艺人与观众的情绪相互感染、相互融合。顶碗舞、胡旋舞、木勺舞、鹰舞;憨态可掬的鹅、滑稽幽默的小丑……45个节目高潮迭起,风味各异,人们在民间艺术的海洋里流连忘返。
来看演出的,不仅有当地群众,还有参加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坐在记者旁边的《音乐研究》副主编陈荃有博士,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如此直观地面对面接触民间艺术,这种做法非常好,如今现代人看的是美国大片,吃的是洋快餐,但不能丢掉自己的根;只有不断宣传,才能让人们认识、接受和喜欢它,专业人士也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因为,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母体。”
“我们要逐步把它打造成一个品牌。”9月28日,民间艺术汇演现场总指挥、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马迎胜,在谈到新疆民间文艺活动今后的发展方向时如是说。他强调说,我区从来没有这么高频率、这么大规模的民间文艺演出,反映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民间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
“我们的目的是唤醒人们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尊敬和重视,通过了解和认识,使人们对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得到增强。”马迎胜说,民间艺术产生于民间,成长于民间,由人民创造,理应为人民享用,这次民间艺术汇演之所以要在露天演出,就是要用开放的形式实现观众与民间艺术的零距离接触,9场演出观众累计达到两万余人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参加演出的民间艺人,70%以上是农牧民,不少人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他们中间,有90岁高龄的老人,也有19岁的青年。他们带来的节目,很大一部分是在新疆生活多年的人都没见过的。
人们鲜明地感受到,这确是一次民间文化艺术的盛会,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
29日晚上将在人民广场举办首届新疆民间文化艺术节闭幕式和颁奖晚会,设立有组织奖、贡献奖、金手鼓奖、优秀民间艺人奖;将有60%的节目和30%的民间艺人受到奖励。奖杯上,手鼓是新疆的文化符号,钻石则含有把民间艺人当宝贝的深刻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