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青海人对于改革已有了确切的感受,但对开放的感觉仍显得较为迟缓。记得1986年青海省首届交易会暨横向经济联合恳谈会召开之际,本报发表了《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神奇的土地》的交易会展览馆巡礼之后,当天的报纸被争相传阅,展览馆所在地西宁体育馆人如潮涌,不少人看了展览后激动不已:想不到我们青海还这么美丽与富饶。另一个镜头也许更有意思,当时江苏《新华日报》一名随团记者看了巡礼和展览后,连夜找到在会上采访的本报记者说,过去一直认为青海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这次来,真是大开眼界。这种内部和外部对青海了解甚少的现象,对我们触动很大:青海对外开放的窗口太少了。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青海知之甚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青海在对外开放宣传方面做得不尽如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人的对外开放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走出去宣传、请进来观看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掀起自己的“盖头”,而其中影响最大、效果最为明显的就是搭建了以“青洽会”为龙头的会展经济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前六届“青洽会”,前来参加的中外客商达2万余人。这些人携带着信息、观念、技术、项目、资金、管理涌入青海高原,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青海的餐饮业、旅店业、交通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他们寻找到了与青海合作对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途径。这种途径集中表现为:政府与部委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合作;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企业与企业、民间与民间的沟通合作,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合作渠道,实现了青海与外地客商双赢的喜人局面。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随着我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随着我们对自身优势认识的不断清晰,较为突出地表现在: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开发与合作;青海畜产品的加工与合作;中藏药方面的合作;农产品栽培与出口方面的合作;科技方面的合作等等。同时,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合作的领域已经从经济方面扩展到教育、体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这些合作项目的成功,除其他原因外,“青洽会”起到了重要的平台作用。
应该说,经过近年来的实践,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会展经济的作用。上海的会展经济,其投入和产出为1:10,即投入1元钱办会展,可以收到10元钱的效益;陕西省原来已有3个展览馆,今年又投资40亿元,建造面积为8万平方米的新型会展中心;吉林省也不甘落后,投资17亿元筹办大型会展中心。其他如广西、甘肃、宁夏等省区也根据自身的条件,不断将会展经济做大做强。
我们把目光再回到青海,除“青洽会”之外,近年来,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会展活动如“环湖赛”和郁金香节、贵德梨花节、门源油菜花节、格尔木中国盐湖城文化旅游节等等,都不同程度起到了文化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以会为媒、经济联姻的效果。但是,从总体看,青海的会展经济在全国仍处于有待于提高的水平,人们对会展经济的平台作用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一方面需要宣传会展经济的实际效果,来逐步改变人民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也需要各级政府对此项工作认真地研究,整合资源、明确重点,将青海的会展经济推向一个新的层次。如此,才能更有力地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作者:刘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