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对外合作栏目 > 宁波会展 > 会展新闻 > 国内新闻 正文
泛珠三角合作东中西互动让各方受益
中国宁波网 2006-06-19 15:27:51

  本网讯 珠江水泡普洱茶

  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日前在美丽的云南举行,来自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9+2”各方人士聚首一起,共商进一步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大计。

  云南省省长徐荣凯曾在200 5年说“珠江水泡普洱茶,明年昆明谋大计”。如今,共饮一江水的人们,来到了珠江源头,在普洱茶的醇香中,共话发展,共商前程。面对这样的情形,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历经数年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带来什么?

  东中西互动让各方受益

  2003年以来,由广东省倡导并得到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八省(区)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响应和大力推动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即“9+2”)已经引起了相关地区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得到广泛赞同。泛珠三角区域约占中国面积的1/5,人口的1/3强,经济总量占的比重超过1/3(不含港澳)。

  泛珠三角合作是我国第一个涵盖东、中、西三个地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合作机制。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保明虎认为,作为全新模式的泛珠三角合作,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实践证明,只要各方坚持互利共赢,必然是共同发展。

  一系列的数据也在证明着泛珠三角合作各方都有收益。前两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洽谈会签约合同金额7400多亿元。2005年,内地泛珠区域进出口额历史性地跨上5000亿美元新台阶,占全国外贸总值的36%,超过2001年全国的外贸总体规模。目前泛珠各省区有89家企业在香港上市,2005年底的市值就已达到2178多亿港元。而香港在内地的实际总投资达到2595亿美元,其中约有六成投入“泛珠”各省区。

  另外,泛珠合作已经悄然走进百姓生活,广东人餐桌上的猪肉大半产自湖南和四川,香港市场每10支鲜花中有9支来自云南,广西从云南引进茶叶种,报之以稻谷种,南方电网2005年完成西电东送535亿千瓦时,当贵州机组电力不足和云南严重干旱时,南方电网予以大力的支持。

  区域“结盟”重划中国经济圈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崛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总体上呈现由东到西、由南向北梯度推进的态势。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版图呈现出一种多区域经济圈的态势。

  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到环渤海经济圈,每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出现,都是对中国经济版图的一次改变和刷新。珠三角最早称雄中国,优势后来渐被长三角赶上并超越,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珠三角在区域经济中的优势逐渐削弱。有人曾悲观地认为,珠三角在国内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将逐渐衰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实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强大的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稍显逊色,但泛珠三角区域却是个更强大的经济圈。

  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圈格局的改变不是一个地区取代另一个地区,也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优势互补。通过两年多的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已再次把中国经济圈重新刷新。这个过程中,长三角暂时领先,泛珠三角快速跟进,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步加快,这就组成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特色区域经济圈的发展,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很有好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棣说。

  对接东盟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

  中国_——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参与建立的第一个国际自由贸易区,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GDP超过3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近2.5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即将形成。“泛珠三角区域正好处于中国和东盟国家两大区域经济往来和经济合作的交汇点上,是我国与东盟合作的前哨和重要桥梁。”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说。

  泛珠三角区域各成员与东盟10国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互补性,双方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工农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开展合作的空间潜力巨大。

  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9+2”与东盟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双方在投资、贸易、旅游等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2005年泛珠三角区域的16个直属海关中,除长沙海关外,其余15个海关共进口“中国——东盟优惠协定”项下受惠商品货值5.16亿美元,税款优惠额4.86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同期全国进口“中国--东盟优惠协定”项下受惠商品总值和税款优惠总额的38.11%和49.85%,“9+2”各方已经尝到了与东盟合作的甜头。

  按照计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年前建立,现在只剩下4年时间,泛珠与东盟对接,将把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推上一个崭新阶段。“泛珠三角区域各成员与东盟10国的合作,前景无限美好。”黄华华说。

  稿源 经济参考报 编辑: 季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