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览会王国著称的德国为例,每年举办的展览会约400多个,数量并不多。但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有巨大影响的210个专业展览会,竟有三分之二在德国举办。展览面积居全球之冠的汉诺威国际展览中心,每年举办的展览会虽仅15~19个,但其中的信息展、工业博览会、机床博览会等却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展览面积达16万~40万平方米不等。
在我国香港特区,贸发局一年仅举办20多个展览会,但不少展览会规模、知名度和排名都位居世界或亚太地区前列,如香港玩具展,其规模仅次于纽约和慕尼黑的玩具展,排名世界第三;香港服装节为亚洲之最;香港钟表、珠宝展名列世界第一。
据国际博览会联盟(UFI)1997年统计,被UFI接纳为成员的展览会共512个,分布在67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占55个,其中新加坡就有16个,而上海仅1个,即不久前在光大会展中心举行的国际模具展。自1986年第一届模具展开幕至今,其展览面积已从3700平方米增至今年的1.6万平方米。1996年10月,模具展被UFI吸纳为成员。
像模具展这样具有国际水准、规模和影响的国际展,在申城寥寥无几。做大做强,已成为上海发展展览业面临的紧迫课题。
建立展览评估体系
重复办展、题目撞车,现已成为影响申城展览会做大做强的“拦路虎”。
在展览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一个城市里相同题材的展览会十分罕见,但上海却是哪类展览会热门,大家一哄而上。如信息电子展有6~7个,医药展3~4个,家具、食品展各4~5个,建筑建材展7~8个,房产展近10个。如此办展让人无所适从,也会使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因此分流,除有影响力的少数展览会,多数展览会只能小打小闹。
专家建议,可否把相同题材的展览会集中起来办展。这种想法听起来不错,可事实上难以操作。原因是多头审批、互不通气,各展览会主办单位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且不易协调。再说展览会不是办集市,归并到一个屋檐下办展,规模虽可撑大,但实力和在世界上的影响不可能同步放大。
如何防止多头审批、重复办展和题目撞车?在国际上,被一致公认的权威机构是国际博览会联盟(UFI);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有展览行业协会协调企业行为,如德国就有贸易展览业协会。UFI有一套成熟的展览评估体系,对展览会的参展商、专业观众、规模、水平、成交等进行严格评估,达到标准的,或被接纳为成员,或准予刊登在年度展览会目录上,并向全世界推广。由于U-FI的权威性,被认可的展览会在吸引参展商、专业观众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做大做强便不成问题。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上海自己的展览评估体系,必将有效地抑制重复办展、小打小闹的低水平办展倾向。据悉,本市正筹建全市性的展览行业协会,建立一整套和国际接轨的展览评估体系。
加快培养展览专才
展览人才奇缺,整体专业水平不高,也制约了申城展览会做大做强。
在上海,展览业是一个新兴行业,从1984年第一家展览公司上海国际贸易信息和展览公司成立至今,不过16年历史。尽管经摸爬滚打,本市已涌现出王明亮、陈先进、张定国等一批具有相当国际水平的展览专业人才,但从上海展览业需求看,这类人才数量太少,多数办展者水平亟待提高。
和其他行业不同,展览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外语要好,信息要通,还要具有国际展览市场的开拓和应变能力,吸引专业观众、承办研讨会的组织能力,以及与海关等10多个部门的协调能力。从申城少数有国际影响的展览会看,均因为有几个高才披挂上阵,才在亚洲乃至世界展览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没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展览人才,上海展览会就难以做大做强。人才奇缺怎么办?专家建议,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走出去,如把人才送到展览强国进行培训并在外国展览跨国公司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回沪工作。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效果很好。请进来,除继续邀请UFI和国际展览界高才来上海讲课培训,还可请这些人在上海展览企业内担任要职,具体帮助申城做大做强展览会。在上海工业界,类似做法早已结出硕果,展览业不妨一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