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金入股55亿 中信银行独立上市倒记时

  4月3日,此前备受关注的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国金)收购中信

  银行股份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中信国金日前发布公告称,已与中信集团签署框架协议,中信国金将以每股3.41港元发行代价股以支付此次收购价,斥资约55.44亿港元收购中信银行19.9%的股权。

  对于此次“中信系”的内部收购,业界人士普遍猜测,中信集团对内部资源的大手笔整合,是为了重组中信银行海外上市、打造强势的金融控股集团。

  内部资源整合基本完成

  据了解,此次收购完成前,中信国金就已停牌多日,据公司披露的原因是“因涉及非常重大收购及关联交易”。

  中信国金在完成对中信银行的收购并于4月3日复牌后,股价狂升38%,收报4.8港元,成交金额高达11亿港元。由于收购价格仅相当于中信银行账面值的1.153倍,而目前在港上市银行的账面溢价都在2倍以上,因此,中信国金复牌后股价大幅攀升。

  一直以来,中信银行都由中信集团全资控股,而单一的股权结构对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显然不利。众所周知,包括4大行在内的国内银行都在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素质,中信银行此次引入中信国金也将起到类似作用。有资料显示,2005年度,中信国金的营业额为30亿港元,净利润为11亿港元,盈利状况向好。由此预知,中信国金此次入股中信银行将对后者治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中信国金在公告中表示,将加强与中信银行在零售银行、企业银行、债券活动和理财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以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协同效益。同时,中信国金还将向中信银行董事会至少提名一名董事,将公司在中信银行董事会中的董事人数增加到3名以上。

  据中信银行有关人士透露,收购中信银行股权之后,中信国金在港全资控股子公司——中信嘉华银行将更名为“中信银行国际”。更名后的中信嘉华未来的业务定位目前还不能明确界定,但是由于中信银行与中信嘉华同为中信集团旗下资产,集团将会对各自的业务经营范围作出明确划分。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中信嘉华仍会充分发挥其商业银行业务的品牌价值,其主营业务和服务对象也将会以国际业务和海外客户为主。

  “中信银行上市之后,我们将会进一步整合两个品牌,发挥协同效应。”中信国金行政总裁窦建中表示,短期内由于两家银行在不同市场同时拥有牌照,因此进行简单合并可能性不大。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针对客户需要所做的更深层次的整合势在必行。

  独立上市进入到记时

  对于业界关于中信银行在港上市的传言,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也予以确认。陈小宪明确表示,中信银行力争年内在香港上市,筹资额将至少在100亿港元。陈小宪的公开表态,实际上已经宣告了中信银行在港上市进入倒记时。

  “在中信国金入股之后,按照中信银行的计划,还将引入一个海外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而上市承销商目前已经确定。”有关专家表示,如果中信银行在港成功上市的话,中信集团旗下便将出现中信国金和中信银行两家香港上市公司。

  以资产值计算,中信银行目前是内地第七大银行。作为中信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信银行这些年创造了不俗的业绩,发展也相当迅速。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年末,该行经营利润达到63.34亿元,全行资产规模达6165.4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折人民币达5309.1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折人民币3706.75亿元。

  然而,作为我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中信银行是惟一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银行。此前虽然也曾有过股改的传闻,后来却都不了了之。

  然而随着2005年11月“中信实业银行”更名为“中信银行”拉开股改序幕,到中信国金的直接介入和中信嘉华银行的易名完成,中信银行的股改和资源整合已基本完成。而正是这一轮的股改和整合的完成,使得中信银行独立上市驶向了快车道。

  截至目前,中信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达到8.18%,财务数据已完全符合银监会规定标准。根据中信集团的承诺,如果中信银行在上市前需要进一步补充核心资本金的话,中信集团将负责增资。

  中信内部人士表示,目前中信银行方面正在和一些境外机构进行相关接触,不过暂时还无法确定向外资出让的股份比例

  对此,有业内专家分析说,考虑到国内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监管部门对外资入股比例的限制在短期内可能不会改变。这样在中信银行在出让给中信国金19.9%股份后,下一步出让给外资的比例将相对有限,最多只有5.1%。“目前已经有很多实力雄厚的国际银行对中信国金表示出战略合作兴趣,但最终合作名单尚需与中信集团和中信银行商讨确定。”

编辑: 余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