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信银行系列报道之一:实力篇

                                                                                              陈宜萍

  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时限的临近,如何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各界十分关注的焦点。尤其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步伐加快也已成为不争的实事。中信银行作为未进行股改上市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其严峻程度可想而知,但中信银行在以陈小宪行长为首的领导班子率领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追求市值利润的经营理念,依托中信公司的综合实力,凭借18年来的业务优势、品牌优势,仍然保持了稳健的发展势头,谱写了中信银行发展史的新篇章。

  跻身世界银行200强

  2005年对于中信银行来说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年,它迎来了18周年华诞。而从英国《银行家》杂志2005年7月号无疑给中信的18岁生日带来振奋人心的喜讯:该杂志按照一级资本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最新排名中,中信银行以23.76亿美元的一级资本列世界1000家大银行第200位;以资产总额622.03亿美元列世界第152位。中信银行以夯实的业绩跻身世界银行200强。从2005年该杂志的排名中,我们注意到,在19家上榜的国内商业银行里,中信银行的一级资本和资产总额排名同时列第7位,在中小商业银行中列第3位。作为未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中信银行,面对我国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变化,以及资本约束下的经营压力和同业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能在已经获得国家注资的国有银行和上市银行的包围中奋勇前行,能在世界1000家银行排名中有如此优良的表现,充分显示出其竞争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英国《银行家》杂志久负盛名,它以设立一级资本、资产总额排名的世界1000家银行排行榜著称,而该排行榜又因其权威性广受世界各国财经、金融、企业界人士瞩目。近几年,随着我国对银行业资本监管力度的加大,逐步实施严格的资本监管制度,该排行榜也越来越为国内业界和企业广泛关注,并逐渐将其作为评判一家银行优劣的标准之一。该排行榜包括一级资本、资产总额、资本资产比率、税前盈利、实际利润增长率、平均资本回报率、成本收入比率、资本充足率和不良率等多项指标,而且还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中信银行早在2000年就以其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领先地位开始参与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银行的排名活动。根据2001年该杂志按照一级资本和资产总额对世界1000家最大商业银行的排名显示,中信银行位居第318位和204位,列上榜国内商业银行工行、中行、建行、农行和交行之后。2002年,中信银行的排位上升至291位,首次进入世界银行300强,标志着中信银行在进军世界排名的征程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03年,中信银行又以25%平均资本利润率再次引领国内商业银行排名榜,并以0.67%的资产收益率列国内商业银行排名的第2位。2004年排行榜中,中信银行的一级资本上升幅度居国内商业银行前列,从第291位一下跃升至202位,大幅飙升了89位。2005年跻身世界1000家银行200强,中信银行又实现一次非常跨越。

  毫不夸张地说,中信银行用了5年的时间攀登了世界118级台阶,如今已经站到了世界银行200强的行列。这无疑是中信银行善于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不断锐意进取,勇于克服困难的明证,是中信人向世界银行行列迈进的里程碑。十八年探索冰心可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信银行今天的辉煌离不开其18年的不懈探索与努力。

  中信银行原名中信实业银行,创建于1987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简称中信公司)。

  中信公司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由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于1979年创办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中信公司董事长的荣毅仁在1984年底向中央提出,在中信公司名下成立一家完全按照商业银行模式运作的综合性银行。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同意,1985年4月,中信公司在原财务部的基础上成立银行部,进一步扩展对外融资、外汇交易、发放贷款、国际结算、融资租赁和吸收存款等全面银行业务。1986年5月,中信公司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申请,将中信公司银行部改组成中信实业银行。1987年2月和3月,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正式批复同意和发文批准成立中信实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这株幼苗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破土而出了。

  中信银行成立后,凭借中信公司蜚声海外的良好声誉,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积极进取,大胆参与竞争,当年就走出国门融资达9.2亿美元。此后,又代表中信公司在东京、纽约、伦敦等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上成功地发行了一笔又一笔债券,并多次作为国际银团参与行或牵头行参加对国内外企业的银团贷款。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中信银行陈列室里看到许多制作精美的铭牌,这是中信银行参与承销每笔外币债券的纪念,中信银行的名字与许多国际知名银行并列镌刻其上。

  中信银行在国际融资市场上创造过中国现代金融史上的很多“第一”,如1994年,代理中信公司向日本金融机构发行0.5亿美元和50亿日元商业票据,这是中国企业首次以自己的信誉在国外发行商业票据;1995年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共同担任承销福特汽车公司2亿美元小龙债的主干事之举,首开中国金融机构主承销外国公司债券的先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被国内外新闻传媒广泛报道的“首闯华尔街”之举:

  1993年7月,中信银行代理中信公司在美国成功发行2.5亿美元扬基债券。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国市场发行的第一笔公募债,也是自1911年湖广铁路债券在美发行以来,时隔82年由美国投资家认购的第一笔中国公募债券,也是中国企业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发行的公募债券。此次举债的成功,不但在融资渠道上改变了过去中国对外商业性中长期资金筹措主要依赖日本和亚洲市场的局面,而且令人信服地宣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提高了国外投资家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为国家赢得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动权。

  在中信银行的发展史上,诸多此类纪录俯拾皆是:

  1987年,在国内第一次以租赁的形式为中国民航引进大型飞机,成为惟一进入我国民航飞机租赁市场的金融机构;

  1989年,在国内首家同时开通路透社和美联社信息系统开展国际金融交易业务;

  1992年,在国内设立第一台外汇自动取款机;

  1994年,是国内银行业首家开展速汇即付业务的银行;是国内惟一承销国外债券的金融机构;

  1996年,作为首批会员参加全国统一同业拆借交易系统,第一个交易日即以迅速、准确的操作完成了市场的第一笔交易;同年,首家成功推出我国第一家全柜员制,实行银行与客户面对面服务模式;

  1998年,与美国驻华大使馆签订备忘录,是国内独家开展代收美国非移民签证申请费业务的商业银行;2002年,以复合式智能理财著称的中信借记卡“理财宝”品牌被国家工商管理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注册商标,成为国内金融产品的首家注册商标;

  2004年,首家推出金融控股专家团队型的“中信贵宾理财”品牌服务;2005年,成为首家以正式公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银行间人民币远期交易资格备案的国内商业银行,并顺利完成了国内第一笔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交易和单笔最大的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

  ……

  中信人有理由为自己曾经创造的业绩而自豪,为这些新中国现代金融史上的“第一”而感到骄傲。如果我们把以上诸多“第一”视为中信银行18年不懈探索、勇于开拓的见证。那么,从中信银行2005年财务报表中的一连串数据,则更加全面地勾勒出这家银行18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无论从资金实力、资产规模、净资产,还是累计利润等方面都呈现出几十倍、上百倍的增长。目前,中信银行的公司银行业务总量居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零售银行业务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国际业务和资金资本市场业务的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市场的平均水平。

  不仅如此,作为一家蜚声国内外的商业银行,他们在18年间不仅积淀了自身发展的业务优势、品牌优势,还借鉴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经验,在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制度建设,树立风险控制理念,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上“苦练内功”,进一步增强竞争实力,为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18年探索冰心可鉴。今天的中信银行,已发展成为一家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商业银行。今天的中信人没有在“第一”的光荣册上沾沾自喜,而是直面严峻的生存环境,把握机遇,经受住考验。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信银行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全面完成“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以效益为中心,以‘质量是发展第一主题’为宗旨,实施零售银行战略、国际业务战略和重点客户战略,推进资本约束下的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的经营目标充满信心。

  充实资本蓄势待发

  18载春去秋至、寒来暑往,中信银行已从一株幼苗长成为挺拔茂盛的大树。18年的经营实践,使中信银行在注重规模增长的同时,资产、质量和效益始终保持在国内较好水平。然而,面对2006年底我国就要全面实践WTO的承诺,如何做好资本准备是摆在中信人面前的首要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资本充足率是现代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建立资本补充机制,强化资本约束的经营发展理念,实行风险资本优化配置,是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2004年2月末,银监会全面借鉴巴塞尔协议,制定和颁布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2007年1月1日前所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达到8%。该办法实施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自觉地从内部强化资本约束,树立资本配置理念,加强资本充足率动态监测和管理,避免了盲目扩张的风险。但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本不足问题,即使是5家上市银行,在上市后也面临着资本充足率在8%徘徊的窘境。

  据悉,2002年中信公司为推进中信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进程,计划将同为中信麾下的中信银行和香港的嘉华银行进行整合,从股改到香港上市一步到位。嘉华银行作为香港银行受香港金融管理局监管,按照香港标准,香港的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都在12%以上,而当时中信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够和不良率偏高而使该计划搁浅。

  随着加入WTO后金融领域有关承诺的不断兑现,我国对银行业资本监管要求的逐步加强,国内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为此,为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政府进一步加快了向国有银行的注资步伐,上市银行也通过发行金融债、次级债等方式补充资本,各家银行还都加大了核销不良资产、提取拨备的力度。纷纷“强健体魄”。作为一家尚未上市的商业银行,中信银行融资的主要渠道是股东增资、利润转增以及发行次级债。综观18年中信银行发展轨迹,不难看出随着中信公司业务重心的不断调整,中信公司向中信银行注资的力度越来越大,中信银行的竞争实力更加稳固。

  今年以来,中信银行近两年大幅增资的消息屡见报端,广受社会关注:

  2003年,中信公司注资60亿元补充中信银行核心资本,同时将2002年度可供分配利润的12.23亿元全额转增资本金,这一年也是中信公司首开逐年向中信银行返还税后利润的承诺;

  2004年,中信银行通过发行60亿元人民币次级定期债务补充其附属资本,中信公司拨付25亿元充实其资本金,并同时将其2003年度可供分配利润的12.58亿元全额转增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6.05%,进而实现了资本充足率三年达标规划的阶段性目标;

  今年3月,经银监会和国家工商管理局批准,中信银行注册资本增至177.9亿元,迈上了新台阶。

  近日又传来消息,中信银行10月底的经营利润已达58亿元,不良率已低于全国银行平均水平,核销不良资产的力度在进一步加大。假设中信公司今年年底再向中信银行注资的话,按照银监会的要求,中信银行三年内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目标将提前实现,中信银行的现实和潜在竞争力将不可估量。

  我们期待着2005年末,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中信银行的答卷上赫然写着大写的“A”,为中信银行发展史添上精彩的一笔。

  

编辑: 李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