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杏娟:24小时待机的“医生妈妈”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6年08月11日 14:57

  马杏娟,女,1972年1月出生,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医生。

  她对小儿内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一年接诊患儿7000多人次。她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细心呵护,精心治疗,被无数患儿称为“医生妈妈”。她懂得孩子生病时家长的焦急心情,总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家长,1年365天无休,1天24小时在线,若孩子病情有异常,随时可以联系咨询,成为名副其实的“anycall(随叫随应)”,赢得患儿家长的普遍赞誉。宁波日报、余姚日报等媒体对其事迹宣传报道,其先后荣获余姚好人、宁波市优秀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用耐心为患儿驱赶恐惧

  儿科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科室,患者有襁褓中的婴儿,也有牙牙学语的幼儿,这就要求医生有特别强的责任心和耐心。作为一名从医二十多年的儿科医生,马杏娟深知患儿的心理。怕生、恐惧加上身体的不适,他们会咧开嘴巴,使出全身力气哇哇大哭。因此,面对小患者,马杏娟总是很温柔,变着法地逗乐他们。

  “来,乖宝宝,张开小嘴巴给医生妈妈看看,好不好?”马杏娟一边轻声地说,一边用压舌板检查患儿的咽部。“我们再打个电话,听听是什么怪物让宝宝咳嗽,你说会不会是奥特曼呢?”看完病后,有些调皮的小孩还会给马杏娟一个飞吻,说一句:“医生妈妈,byebye!”如此温馨的画面,经常出现在马杏娟和患儿之间。

  用细心助患儿勇闯难关

  市二院新生儿病房刚建立时由马杏娟分管,由于人手不够,她既要下产房会诊,又要参与病房的管理和收治新生儿的工作,恨不能一个人掰成两个用。每天早上,她都会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新生儿病房,遇新生儿病情突变,一个电话,她半夜赶到医院参与抢救。

  2010年7月,市民许女士在急诊娩出一对双胞胎女儿。因为不足28周早产,大宝出生时仅1.3kg,体重2kg的二宝也一度生命垂危。当时市二院新生儿病区刚成立不久,医疗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但马杏娟没有退缩,主动召集各科进行多学科会诊,共同商讨诊疗方案,及时地向患儿家属反馈病情。体温不升、低血糖、呼吸暂停,两个宝宝一次次在鬼门关外徘徊。早期干预、纠正电解质紊乱、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病情最危急的两天两夜里,马杏娟在暖箱旁不眠不休地守候了48个小时。

  在以马杏娟为首的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双胞胎姐妹生命体征渐渐平稳。

  2016年5月份,新生儿室里收治了一个刚出生的唇腭裂小患者,喂养成了最大的难关。众所周知,唇腭裂的患者如果喂养不当就会引起呛咳、气管误吸,从而造成生命危险。马杏娟第一时间赶到新生儿室,给小孩子留置胃管,叮嘱医护人员一定要精心护理,悉心喂养,自己也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过去,查看小孩子的情况,每天下班后也要去新生儿室转一圈才能安心回家。如今,这个小孩子已经出院,前往上级医院进行后续治疗。

  用爱心为家长义务咨询

  多年来,马杏娟在做好繁忙的医疗工作的同时,还义务为家长们答疑解惑。一次,有位因小孩子发热的家长很着急,直接打了马杏娟的电话,当时已是凌晨2点多。但马杏娟没有推脱,耐心、仔细地指导家长进行简单处理,并反复叮嘱必要时要去医院。

  除了电话咨询,马杏娟还有一个庞大的微信朋友圈,里面至少有七八百人,其中三分之二是患儿家属。她时常会利用休息时间,转发或自己编写一些关于小儿喂养、当季常见儿童疾病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项等实用的健康教育内容,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护理。

  用责任心保证儿科正常运作

  市二院每天的儿科门急诊量是医院所有科室中最大的,基本上有500到600例,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更多。2015年,由于科室医生中一人长期病假,一人产假,两名孕妇不宜劳累,本就缺人的儿科忙得昏天黑地。此时,身为科室主任的马杏娟带头加班,经常连续工作几个月都没有一天休息,加班加点成了常态。

  猴年春节,从大年初一到十五,马杏娟一直在医院上班。“一年365天,马主任天天都在医院,工作真是蛮拼的。”科室年轻同事这样说。

  工作繁忙时,她除每周三个半天门诊外,还会主动帮助需要照顾的同事,儿科病区、新生儿室、急诊室……总能看到她的身影。

  二十年的从医生涯,马杏娟始终牢记“医者仁心”的名言,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她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真诚友善对待每一位患者,耐心听取她们的倾诉,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病痛。

稿源:  编辑:祝欣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