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静,女,1969年出生,主治医师,松岙镇卫生院副院长。
王静静,自1994年7月以来,放弃了无数的休息日,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真诚的态度,为基层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尊敬与赞誉,两次被市卫计局(原卫生局)授予医疗业务骨干称号,多次被评为卫生系统文明服务先进个人及社区服务之星,2016年1月,当选浙江省首届“身边的基层好医护”,其事迹被《奉化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舍小家为大家,视病人为家人
她是极其平凡的基层医护人员之一,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的首批大学毕业生。1994年,她到松岙镇卫生院参加工作。松岙镇地处奉化区域东端,东南滨临象山港,与象山县隔港相望,北部与鄞州的咸祥镇相连,离县城车程1个半小时。眼看其他优秀医务人员离职、晋升、调动,她不为所动,为了松岙镇基层群众的健康,默默坚守岗位,一守就是22年,从未后悔!22年来,她为松岙人民贡献了最美好的青春,把时间都交给了患者。为此,她放弃了无数个休息日,放弃了很多陪伴家人与孩子的时间。她说她最愧对的就是父母与孩子,她很少陪伴孩子,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她经常把孩子托给父母,自己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更未因父母的健康问题请过一天的假。
记得有一次她因摔了一跤,左腿胫骨骨裂,需要在家休养数月。刚好医院那段时间很忙,各种各样的督查考核再加部分单位体检,很缺人手,本来可以在家休养的她看到这个情况,二话没说,就拄着拐杖来上班。一天下来,她的那个伤腿真的肿得象柱子一样大,稍微一用力就把她疼出了泪水,但是她没叫一声苦,一直坚持了半个多月。半个多月下来,因为上厕所不方便,她很少喝水,导致了泌尿系统结石的复发,腹痛、恶心呕吐,但她还是挂着点滴坚持在岗位上。最有意思的是那天刚好有个老家在裘村的卫生计生厅的领导来医院配药,领导感动得要拍照片说要好好表扬她,被她婉拒了。她说:我们基层的医生都是这样的。
提升业务技能,平凡中显不凡
与城区、上级医院相比,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简陋、缺乏业务锻炼和提升的平台,刚来到松岙,她曾经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因为年轻,不被患者接受,因为年轻,不甘于拘于现状,感觉技能提升空间小,自身价值不能实现,一度的冷板凳让她心灰已冷,但在后来的8千余个平凡的日子里,她看到了基层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看到了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迫切需求,她坚持留了下来,在积极为基层群众提供热心医疗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类休息时间,珍惜每一次业务进修机会,刻苦学习医学知识,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充分尊重患者,尽可能给予最合理的诊治。几年下来,她的诊疗水平得到了部分群众的认可,但是她不满足,“不进则退”是她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她一直坚持学习,不断吸收新理论新技术。目前她对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并配合同事成功复苏两名蜂蛰伤休克患者和一名窒息心跳骤停患者。
关心群众困难,医者显仁心
因儿时的一场疾病,使她的身体有了缺陷,但是她从未因缺陷对生活有所抱怨,正是由于身体缺陷让她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也深深理解那些患者的不方便和不易。在基层的日日夜夜,她除了救治大量的病人,也帮助了很多病人。帮助病人代配药、贴药费、倒茶递水那是常有的事情。还经常上敬老院为那些孤残老人做健康体检。除了这些,她还以她绵薄的力量结对了一个留守女孩,现在的女孩已经上了大学,亲切的叫她王妈妈。
她经常为患者代配药,贴药费,有一次,当她正低头为其他患者看病时,听到有人叫他“王医生”,她抬头一看是个老病人,脑梗塞多年了,近段时间感觉不舒服,已在其他医生看了病,开了药,看上去筋骨嶙峋,很瘦,那个眼神很无奈也很无助,他说:我配药钱不够了,还差五十元,你能借我吗。王医生听了,直接从包里拿了一百元钱,给了那个病人,说不用来还了。旁边有人看见问她,你经常这么爽快给病人钱吗?她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那是个住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他这么无助,不管谁遇上了,都愿意帮助他的。只不过我是个临床医生,和病人接触比较多,帮助他们的机会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