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抗战老兵的“反哺情”——徐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6年04月14日 15:14

  徐强,男,1921年4月出生,是余姚市交通运输局离休干部。

  70年前,他为抗击日寇流血流汗;70年后,他为扶贫济困捐赠巨款。从2009年开始,徐强先后向家乡慈溪市宏坚村(原余姚市横河白沙路下),余姚市残联、关工委、慈善总会等单位累计捐款56万元,在不同的年代,用不同的奉献方式,表达相同的家国情怀。他救助的人中,有的是残疾人、精神病人,有的是孤寡老人、困难学子……徐强生活得十分节俭,他把省下来的钱都用于帮助他人,以“人离休心不离休”的方式回报社会。他的先进事迹被宁波日报、新浪网、浙江在线等宣传报道,并先后荣获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余姚好人等荣誉称号。

  捐款从感恩家乡开始

  “你们在世的时候,我无力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现在,我离休了,工资也有了结余,想报答你们,却……”2009年春天,徐强回到位于慈溪市白沙路街道的宏坚村,给老家父母上坟时喃喃地说。

  他的思绪回到了童年,想起了父母和很多帮助过他的父老乡亲。

  1921年4月,徐强出生于宏坚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四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徐强6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无钱医治而亡;12岁那年,母亲去世,他不得不离开读了两年书的私塾,随哥哥们到地主家当长工;16岁那年,他得了场重病,地主辞退了他。

  他回家后,乡邻们有的给他拿来治病偏方,有的送来药和吃的。“大家都很穷,还来帮我,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以后有能力了,我一定要报答他们。”徐强说。

  那次家乡之行,徐强把自己攒下的5万元捐给宏坚村,请村干部给村里的100户困难户每户送去500元。2012年,他再次给家乡困难户捐款10万元。

  徐强给村民带了个好头,村里逐渐形成了崇德向善的风气,一些经济条件好的村民纷纷捐款帮助有需要的人,村里还成立了慈善分会,聘请徐强担任村慈善分会名誉会长。

  坚持为报答老区好人

  如果说徐强给家乡捐款是为了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2010年,他给余姚市老区办捐款3万元用于经济薄弱村建设,则是为了报答老区人民的救命之恩。

  1945年4月下旬,徐强所在的部队在余姚三七市镇和日伪军展开了战斗,徐强右脚跟被日伪军的子弹击中,他被送往位于余姚晓岭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治疗。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时,晓岭后方医院的轻伤员随部队走了,徐强等60多名重伤员由于行动不便,只能留在医院里,后被国民党关押。后方医院领导多次向国民党政府提出这批伤员是抗日负伤的,徐强等才得以被遣返回原籍。回家途中,他拖着伤脚,拄着双拐沿途乞讨,多次晕倒在余姚陆埠等地的山路旁。

  “如果不是那些山民救治,我早就没命了,余姚老区人民的深情,我永远记着。”徐强说。

  残疾之痛使他走上助残之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强被定为二等甲级(按现在标准为五级)革命伤残军人。他深知自己行动不便,不想给政府添麻烦,婉拒在乡政府当干部,来到余姚县政府当了一名收发员。1953年,他被调到了余姚县搬运公司工作,后任搬运站站长,1984年从余姚市交通局离休。

  “我这一辈子腿脚不方便,深深地体会到残疾人做成一件事比常人面临的阻力更大,所以我要帮助残疾人。”徐强说。2009年,他通过余姚市残联,向困难残疾人捐款2万元。

  徐强在报纸上看到灾情或者需要帮助的人,常会伸出援助之手。

  2013年菲特台风使余姚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水灾,徐强得知很多单位和个人损失惨重,拄着拐杖将10万元救灾款捐到了余姚市慈善总会。

  “我一接到电话,就知道他又要捐款了,因为,他是一个不愿意给组织添麻烦的人,为自己个人的事,从来不打电话过来。”余姚市老干部局局长韩夏芬说,除了给家乡的两笔捐款外,另外8笔捐款,徐强都是通过余姚市老干部局捐出去的。2014年7月,她接到了徐强打来的电话,说要给余姚市关工委和慈善总会各捐10万元钱,让她派一名工作人员带着他一起去银行取款。

  “你可以少捐一些,心意到了就行,也得给儿女留些钱……”韩夏芬劝徐强。徐强伤感地说:“最近,我感到身体越来越不行了,可能这个夏天也很难熬过去了,我已经跟儿女们说好了,捐20万!”韩夏芬被感动,马上派人陪徐强取了20万元现金,分别送到了两家单位。

  “抗战胜利70周年快到了,我作为一个抗战老兵,一直想捐些钱出去,前不久看到报纸上介绍余姚市癌症康复协会,我想捐3万元到协会,帮助癌症患者。”2015年8月27日,韩夏芬又接到了徐强的电话。在韩夏芬的接洽下,徐强将3万元钱捐到了余姚市癌症康复协会。

  “协会收到的捐款每年也就10万元,他一个人就捐了3万元……”余姚市癌症康复协会会长曹凤根动情地说。

  他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活一年好事做一年,活到一百岁好事做到一百岁。”徐强说,“不忘过去、知足常乐、尽力而为、回报社会”是他的人生准则,只要自己有能力,一定竭尽所能地回报党和社会,晚年的自我价值。徐强捐赠的钱,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余姚市关工委主任余家其说,2014年,徐强在捐来10万元钱的同时,还写了一个捐赠说明,上面写着:“希望孩子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学成后积极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社会和人民。”

  余姚市关工委决定将这些钱发给5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发钱那天,余姚市关工委将学生们请到了余姚城里,给他们讲了徐强的故事和期望。

  不久,余姚市关工委收到了30多名孩子写给徐强的信,徐强戴起老花镜看着转来的信,脸上的皱纹舒展了,仿佛年轻了10岁。

  家住余姚市陆埠镇五马村的赵科城,曾获得余姚市第七届十佳小孝星称号。她来自一个低保家庭,父母相继被查出患有癌症,2014年7月,她考上了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正当她为学费发愁时,接到了余姚市关工委的电话,说徐强资助她2000元。

  “战争年代,你保家卫国,今天,你关心着下一代,我要像您一样,奉献一生……”赵科城在给徐强的信中写到。她告诉记者,在学校里,她成了一名志愿者,下一次回余姚,一定要去看看徐强爷爷,陪他说说话。

  “我小时候因为穷读不起书,现在我有条件了,一定要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不让悲剧在他们身上重演。”徐强说,自己现在每月能拿到1万多元的离休工资,全靠党和政府,自己不能光有收获,还要有奉献。

  徐强的家住着他和小儿子一家,显得有些拥挤,老人的三个子女退休前都是在企业里工作的,收入都不高。

  “我本来在余姚一家企业工作,曾下岗十多年。我爱人是企业退休的,一个月3000多元退休金。爸爸的离休金,基本上都捐出去了。”徐强的小儿子说。

  “儿女们日子过得去就行,我的钱要帮助更困难的人。”徐强每次捐款时,余姚老干部局的干部都要询问他是否征求过儿女的意见,他总是这样说。

稿源:  编辑:祝欣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