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波,男,奉化人,77年出生,奉化西坞街道中心小学教导主任。
1995年毕业于奉化师范,20多年来,他以“用心教书,潜心育人”为追求,从班主任到完小教导,再从中心校语文教研组长到教科主任,又从浙江到支教万里之外的新疆,一路走来,因王老师的出色表现,他先后获得“浙江省援疆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春蚕奖”、“奉城最美教师”、“奉化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奉化日报》也刊登了王老师的事迹。
专心尽心,本职工作中修炼师德
从教20多年,王福波老师专心、尽心完成教学及各项工作。不管什么岗位都能高标准、严要求鞭策自己,正直为人,在完成本职工作中修炼师德。
王老师当了15年的班主任。从细节入手,用自己的光亮去温暖学生,多次荣获“奉化市优秀班主任”称号,所带的班级多次获得奉化市“优秀班集体”等荣誉。2011年担任学校的教科室主任,主要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和学校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等事务。在新的岗位上,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收获了一系列的成果。2012年5月,王老师得知“支教新疆”的信息,主动报名,审核通过后与其他60名浙江“援阿教师”一起奔赴新疆阿克苏参与维族少数民族教师的双语培训工作。2014年8月回原单位担任学校的教导主任。无论身处何位,王福波老师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任劳任怨,多做实事,不发牢骚。积极主动承担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多年来都得到历任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
眼勤手勤,教学历练间提升业务
业务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因此王福波同志一直以来从未放弃过在业务上的不断提升。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担任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任务。2005年获奉化市第九届教坛新秀称号,同年还获得了“全国首届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后,学校的科研工作起色明显:两项课题在宁波市规划课题中立项;一项课题获宁波市评比一等奖;一项课题获奉化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奉化市基础教育成果奖。本人承担或执笔的课题也获得宁波市级评比二等奖一项,奉化市级评比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等奖多项。援疆期间,立项并主持了课题《维族教师汉语听说能力的开发与研究》。在论文写作方面,也收获颇多,多篇论文在浙江省、宁波市级获奖,《语文报》《课程教育研究》等刊物上都有文章发表。与此同时,该同志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机会,宁波市农村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奉化市首届名优教师后备人才班等都有王老师的身影。培训期间,都能积极完成各项任务,享受学习的过程,受到各级领导的赞赏。
爱国爱疆,支教进行时洒播真情
2012年8月,王福波老师远赴南疆——阿克苏库车县开展为期两年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两年里,王老师克服水土不服、远离家人等困难,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浙江宁波选派的援疆教师,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坚决遵守支教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用自己的方式撒播一名援疆教师的真情。
援疆期间,王老师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培训维族教师学员能用普通话走进课堂。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好精美的课件,以幽默、有效的教学风格取得了维族学员的一致认同。“对维族学员来说,声调的发声是最难的。因为维语不讲声调,为了让学员读准声调,要拿出比教一年级小朋友的还多的耐心。”王老师总是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不厌其烦地给学员正音、辅导。2014年2月,因工作上需要换班教学时,老学员联名写信给受援单位领导希望他继续教学,后经王老师的再三解释,学员才不舍地接受。援疆虽结束,师生间的友谊永存,回浙后,每逢佳节,维族学员总会用电话或短信表达最诚挚的问候。
上示范观摩课、编排节目、义务劳动……受援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总会看到王福波老师的身影。2012年冬天,大雪封住了支教单位门口的马路,王福波老师和“援友”们顶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用铁锹足足铲了三、四个小时的已结成压成了冰的雪,直到圆满完成任务才回寝室。因缺少在严寒下长时间劳动的经验,保暖工作不到位,当时他只觉头皮发痛,膝盖生疼。哪知膝盖就此落下病根,现在一受凉就会发麻发胀,王老师打趣地说:“这没什么,很难得,这是‘援疆印记’。”
援疆间有太多的事和人值得记录,王老师坚持每天都用文字记录下援疆的经历。两年里形成了20多万字的《援疆日记》,整理成的《我的援疆手记》一月一次发表在《奉化教育信息网》上,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时光总是荏苒向前,回顾过去,王福波同志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人生是修炼的过程。”从品到行的修炼不容放纵与懈怠。“人生的道路短暂也很漫长,”王老师说,“在今后的教学与生活中,我会一如既往,勇于开拓,不断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