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教远,男,1932年出生,家住北仑区小港街道兴岙村,是一位退休医生。
说起薛教远医生,有三个数字关键词———85岁、16年、20000多人次。目前已是85岁高龄的他,连续16年义诊村民20000多人次。不管刮风下雨,从不缺席。曾获得“全国首届百名最美敬老志愿者”、“2009年宁波慈善奖(个人奖)”、“2008年宁波市优秀助老志愿者(义工)”、“2012年度北仑好人”、“2010年度北仑区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他的事迹被宁波日报等媒体报道。
行善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贯穿一生
说到“五老志愿者”薛教远为老人义务保健的事,要追溯到2000年。当时渡头社区一些老人因营养过剩,活动减少等原因患上了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为了让村里老人老有所医,想聘请一名医生定期为三百余名老人讲课、检查血压。为此社区负责人看中了从北仑卫生系统退休就住在社区里有五六十年行医经验的老中医薛教远。薛医师爽快地答应下来。2009年,薛医生老两口搬到兴岙村颐养天年,看到兴岙社区服务中心的成立,
他又担起了为区域内的老年人开展健康检查的任务。
从此他不但在每个月的15日、20日风雨无阻地到社区活动室为老人测血压、把脉,而且还为上他家的群众义务测量血压和诊脉。
义诊16年来,由于薛医生的及时指导和帮助,挽回了几位老人的性命。渡头社区的胡忠棠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老胡血压偏高,可是不舍得吃7元一粒的药,结果一天下午,坐在椅子上晕过去没有知觉,浑身冰冷。社区干部赶紧喊来了薛医生,薛医生一看,老胡中风了,赶紧对他进行紧急救护,5分钟后老胡醒过来了。接着,被送进宗瑞医院抢救,挽回一条性命。宗瑞医院的医生说,薛医生的紧急救护,为医院的抢救争取了时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薛医生珍藏着2张“很有历史”的报纸, 2张报纸都已发黄破损,但弥足珍贵。一张是1957年4月2日《镇海报》,第2版一篇题为《为治疗麻疹病孩而日夜奔忙的好医师》的文章,报道了20多岁的青年薛医生和一名同事拯救偏远乡村56位麻疹儿童的事件。另一张是1987年2月8日《宁波日报》,第2版以图片新闻的形式报道了退休后的薛医生,在小港兴岙村开家庭诊所,看小病小痛不收费,为附近村民看病11508人次。
这两张老报纸的报道足以证明,薛医生行善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贯穿一生。薛医生说,身为医生,必须重视病人,马虎不得。遇到家庭困难的病人,他甚至分文不收。病人实在过意不去,就把自家鸭子生的鸭蛋、种的番薯送给薛医生,薛医生不推辞了。他说,自家种养的东西,心意最浓。
兴岙区域干部见薛教远辛辛苦苦地为老人服务给他补助也不要,就在逢年过节时买些副食品送给他。薛教远见推辞不掉就收下了,就用每年出资200元资助老年协会活动经费的办法进行弥补。薛医生一直认为义诊不为钱,只为和社区老朋友之间的一份情意。所以他婉言拒绝了很多医院或单位高薪聘请去坐堂或当保健医生的邀请。
尽心尽力尽责,只为不耽误义诊
在薛教远义务为群众义诊期间,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2008年11月19日,因为不堪忍受多年来的痔疮,薛医生在医院做了个肠镜检查,打算当天下午直接动手术的。考虑到第二天就是义诊日,薛医生撒了个“谎”,称自己年纪大了,刚做完肠镜身体有点不舒服,等缓两天再动手术。第二天,薛医生照常来到渡头社区老年活动室,来给他的老朋友们看病了。
还有,2011年7月8日,薛医在家整理场地时不小心跌伤,造成了腰脊压缩性骨折,手术后一段时间内疼的坐都坐不起来。但到了义诊日,发现有老年人前来咨询时,他却忍着剧痛,坚持为大家量完血压,耐心地为他们答疑解惑。
其实,这样带病坚持义诊,不是一次两次了。还有一次,薛医生齿槽囊肿,发烧38.9度,仍然去给辖区村民做义诊。当面部发肿的薛医生出现时,等待的老人们纷纷迎上去,这一刻,薛医生就觉得自己真的是非来不可。薛医生说,许多事情都可以拖延,但是“义诊日”不能耽误。
给老人讲课,老人听得进薛医生说的话
每月有义诊,特殊节日增加义诊场次,薛医生特别受老人欢迎,还因为他给社区老人每年作四堂保健卫生课。正月十五、重阳节等节日,他都会给老人讲课,告诉他们保健知识。他把医学知识化成通俗生动的语言,老人就爱听薛医生讲课,老人听得进薛医生说的话。
他劝说老人饭菜不要吃太咸,味精和盐要少放,一旦吃得过咸,会吸收血管里的水分,导致血压升高、血管硬化,这时候的血管就好比生了锈的水管,再去疏通就比较麻烦了。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哈哈大笑,原来高血压是这样的。
有些老人比较节省,而且文化程度不高,容易道听途说地乱吃药。孙阿雪老人有高血压、冠心病,她不去看医生,直接吃了别人吃剩的药,薛医生知道后,赶紧叫她停止。经过慢慢调整,孙阿雪老人的病情有所控制。
薛医生家里订了三份报纸,其中的《益寿文摘》他特别喜欢,他说这些都帮助他更新医学知识,光摘录都做了几大本了。虽然退休了,只是做做义诊,但是学习之心常在。他说,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才能照顾好社区里的老人们。